你的位置:天顺 > 最新动态 > 四野将领谈四野:四野的林彪,林彪的四野
四野将领谈四野:四野的林彪,林彪的四野
发布日期:2024-06-14 21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05

1985年,总政治部编审《军事大百科全书》,主编周之同向黄克诚请示:“林彪”的词条该怎么写?

83岁的黄克诚阅完初稿后批示:“如果写林彪不提四野,写四野不提林彪,就会让党史军史写不完整,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就讲不明白。”

很多人对东北野战军的历史沿革,都有着一个错误的认知,认为罗荣桓与林彪,一个是政治委员,一个是司令员,两人是平级关系。

这种认知大错特错!

从1946年6月16日开始,林彪一直都是罗荣桓的上级,林彪是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罗荣桓是副政治委员。

1946年6月16日,中央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、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。罗荣桓为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。

所以,无论是在东北局,还是东北民主联军,直至后来的东北野战军,林彪都是军政一把手,是整个东北地区领导班子的班长,是核心,是最高首长。

建国后,空军司令员、原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,忆起黑土地上战斗的那三年,动容地说道:

“罗荣桓政委对林彪司令员的军事指挥、战役决心,只干预过一次,那是唯一的一次:辽沈战役,部队已快兵临锦州城下了,林彪司令员又要回师去打长春。”

“诸葛一生唯谨慎”,把这句话用来形容林彪的军事生涯,应该是再贴切不过了!

辽沈战役,是先打锦州,还是先攻长春,这在林彪的军事生涯中,是唯一的一次优柔寡断,犹豫不决。

电影《大决战·辽沈战役》中有这么一个片段——

主席震怒:“要林彪南下北宁线,这是年初就定下来的事情,结果如此,怎么得了?电报不要写别的,就写请他林彪到军委来,我到他那里去……”

从中央的角度来看,之所以必须先打锦州,这是关乎全国战局的一盘棋,有着三个至关重要的理由:

(一)先打锦州是“卡脖子”,也就是中央提出的“关门打狗”,攻克锦州便切断了东北国军的陆上通道,锦州一克,东北国军便无路可逃;关门打狗,东北一战可定,东野乘胜挥师入关,南北夹击,便可奠定全国胜局!

(二)如果先打长春,那是“抓尾巴”,是“赶鸭子”,这是把东北国军主力硬生生的往关内赶、往华北逼,从而使得下一步解决平津而变得愈发困难!

(三)这是最关键的一点:如若先打长春,东北国军一旦全面撤退进入华北,仅凭聂荣臻的华北部队是根本挡不住的,如果国军接着再进入两淮,势必让中野、华野更加疲于应付,天下大势将变得翻天覆地!

而林彪的瞻前顾后,举棋不定,之所以不愿先打锦州,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原因:

(一)将40万东野大军从黑龙江齐齐哈尔沿铁路线机动到1000公里外的辽宁锦州,是典型的长途奔袭。

而锦州后面就是沈阳,驻有30余万国军,一旦沈阳方向出兵掐断东野后方与锦州的铁路线,“一桌饭来了两桌客”,东野必将两面受敌。

(二)如若打不下锦州,又挡不住沈阳的援军,铁路线还被切断的话,东野既便能够回撤,近1000公里的漫漫长路,势必丢光全部家当,好不容易攒起的家底,又将全部输光!

(三)如果先打长春,从东野的角度来看,则是较为稳妥的方案,也更好操作,毕竟东野的大后方在黑龙江以北。

从齐齐哈尔挥师长春,攻得下便占领,攻不下则撤退,无须担心后路被截断,从根本上避免了陷入两面作战的被动境况。

林彪的谨慎,那是出了名的,敌人的招数,自己的招数,有多少种变数,该如何去应对,他做不到心中有数,就下不了最后的决心。

脚下踱着方步,脑子里高速地运转着,最终,林彪遵照中央命令先打锦州,一旦下定决心,轻轻喊声“记录”,“记录”这两字只要一出口,战役方案就成熟了,命令一旦下达,胜利也就不远了。

所以,林彪、罗荣桓共事多年,除了锦州战役之外,身为下级的罗荣桓,从未干预过林彪的作战决心

每逢大战来临,林彪战前必来回踱步,一言不发考虑个两三天,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。野司从政委、参谋长,到下面的参谋、干事们,这时候谁都不会去打扰他。

一次,屋外的警卫员枪走火了,屋里的林彪也只是蹙了一下眉头,随后又在地图前踱来踱去,潜心思考,似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。

在林彪的军旅生涯中,他很少轻敌,对战局过于乐观倒是有过那么几次,但为数不多。

平型关战役前,林彪两天两夜未合眼,三次看地形,明确师、旅、团指挥所的各自位置。每个重点位置该如何组织火力,他都亲自部署。对于这场战役,他是严谨认真的。

但林彪看完那地形,原来的七成把握,马上就变成了九成,他对聂荣瑧讲道,再没有比这地方更适合打伏击的了。

战役前一天,林彪给中央发去的电报中这样写道:

“拟将敌人大部活捉,拉往太原游街,以提振军民抗战意志!”

平型关大捷,八路军115师歼灭日军1000余人,击毁汽车100余辆,缴获大批辎重和武器,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胜利。

但是,115师一个活着的日军都没有捉到……

战后,林彪说:

“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大的敌人。对付日军,不能再抱着以往打白军的经验了。”

平型关战役结束一个多月后,林彪终于写完了《平型关战斗经验总结》,在交付中央前,林彪将草稿拿给身边的许多人看,让大家提意见。

建国后,原115师参谋处长王秉璋回忆这篇两千多字的文章时,说道:

“我足足看了一个多小时,那草稿被他修改得不成样子,不是身边熟悉的人休想看得下来。有个字,记不得是个什么字了,勾勾画画改换了9次,到最后,还是改回了最初用的那个字。”

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,林彪在平型关战役前,是过于乐观了。但战役结束后,他的谨慎重新回来了,一支普通的日军后勤辎重部队竟然能有如此强悍的战斗力,不由得让林彪深思。

以至一篇2000余字的战斗总结,改来改去,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最终写完,呈送中央。

原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长苏静,在回忆录中写道:

“林彪性格沉稳,无论前方枪炮声如何激烈,从他脸上永远看不出有什么表情。唯一的例外,是四平保卫战失利之后。

我们撤,敌人追,有的部队被隔断在敌后,有的部队被打散,意志不坚定的人就叛变了。

作战科副科长王继芳,四川巴中人,14岁参加红军,根红苗正,是被老红军在长征途中背出草地的红小鬼,深得林彪信任。但他却带着大量机密文件投敌了,使得林彪精神上很受打击。

部队从四平撤退到舒兰时,林彪病倒了,交感神经发炎,高烧不退。

从九台出发前,林彪让机要秘书季宗权通知参谋处长李作鹏,让机要组携电台乘汽车一起走。结果,到了舒兰才知道,李作鹏就根本没有安排电台上汽车,机要组用骡马驮着电台,都还在路上,没有及时赶到。

没有电台,林彪就无法联系正在撤退中的各路部队。病中的林彪去到李作鹏住处,见李作鹏正和几个人坐在炕上喝酒。林彪气得脸色煞白,也不说话,双手抓住桌沿一掀,桌子的东西被掀得稀里哗啦。

林彪又抓起炕上的行李、炕下的鞋子,冲着李作鹏他们几个就是一通乱砸。

大家全蒙了,傻眼了……

这些人跟着林彪也不是一天半天了,有的都有10来年了,什么时候见过林彪这样子呀?

长征时过湘江,那么惨烈的湘江战役,那也没见过林彪这样气急败坏的样子。这次显然是乱了方寸,失态了,好一会儿才镇静下来。

四平保卫战打得很被动,局势又那样紧张,林彪的身体支撑不住了,人病了就烦躁,就一反常态的歇斯底里了。”

由此可见,我军当时在东北的局势,确实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了。

季宗权,是林彪的机要秘书,东北三年,季宗权为人精明能干,工作踏实,那时候林彪就他一个秘书。

季中权后来申请调职,他这一走,林彪加了三个秘书还嫌不够用。

季中权回忆:

“辽沈战役期间,那时候林彪的身体还算不错,每逢战事,就像打了鸡血一样,可以一连几天不睡觉,口述电报,一封接一封飞往前线,困了就坐在椅子上打个盹,十几分钟就醒,醒过来就接着看地图,接着口述电报,指挥部队。

林彪不喜欢开会,平时难得与谁商讨,关键时刻更是不准任何人插话,干扰他的思路。找谁了解什么情况,谈完了你就马上主动离开,别影响他一边踱步一边思考。一旦他把想法说出来时,那就不是商量,那是最后的决定。

战役发起前,战斗进行中,林彪习惯踱来踱去,不时从兜里摸出几颗炒黄豆塞进嘴里。

一旦大局已定,就不再来回踱步了,炒黄豆也不吃了,骑在椅子上,双手搭在椅背上,再把下巴支在上面,坐在那儿看地图。口述电报,不时还闭着眼睛,但那思路、部署仍然清晰、准确。”

辽沈战役结束后,林彪率领东北野战军挺进关内,大军挥师华北战场。

接下来战天津,围北平,平津战役打完后,1949年2月23日,四野先遣兵团南下作战,4月,第四野战军各部开始陆续南下,策应二野、三野发起渡江战役。

渡江战役结束后,全国就快解放了,四野90多万大军,还有二野陈赓的4兵团助阵,一路追歼白崇禧,打得桂系几无还手之力。唯一吃了点小亏,也就是青树坪一役,那也算不了什么。

衡宝战役后,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到衡阳采访林彪。首先询问对当前敌人及白崇禧的看法,接着请林彪介绍自己从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、宜沙战役,一直到衡宝战役的战役决策和指挥过程。

历时4个小时采访中,林彪讲自己不到10分钟,剩下的时间都是讲当时的敌我态势、部队的作战过程,以及干部战士的骁勇善战。

萧克,时任第四野战军参谋长,他对这一时期的林彪,有过如下回忆:

“此时衡宝战役、广东战役都打完了,广西已被三面包围,白崇禧剩下的那点残兵败将已是秋后的蚂蚱了,没有几天好蹦跶了,林彪估计广西战役最多一个多月就能解决,这时候就彻底放松下来了。

难得有点空闲,参谋们想出去散散心,有人提出要去东湖风景区看看,林彪立即就应允了,竟然还亲自参加了。

这让大家很是感觉意外,要知道,林彪不抽烟,不喝酒,平时也没有什么爱好。延安时期举行舞会,他偶尔露个面,一转身就又走了。

朱老总、贺老总都喜欢打篮球,他却看都不看一眼,人多的地方,是他最不喜欢去的地方。很多人背地里都说他不活泼,不合群。

但就是这么一个不活泼的人,给部队作报告的时候,他讲,我们要活泼,特别是军事指挥员,不要总板着脸,变成了老头儿一样,像阎王爷一样,这是不好的,我们每个人都要保持着活泼的精神。

大家去到东湖游玩的那天,林彪很活泼,湖边摆摊卖水果的挺多,大家都买了一些,用草帽装着,林彪也吃了一个梨。

从东北到江南的一路上,各地的各种土特产吃食很多,也缴获了不少美国罐头、饼干、糖果、咖啡、酒呀什么的。

林彪对这些东西没有丝毫兴趣,一天除了三顿饭,从不吃别的东西,饭量也很小,警卫员形容“吃猫食”。

这回竟然吃了个梨,大家都很高兴,感觉他心情很好。

但回去以后就难受了,拉肚子,一拉就是一整夜,医生也忙活了大半宿,拉了两三天才算止住了,人一下子就瘦了一圈。”

后来的林彪,怕风、怕光、怕水、怕拉肚,这其中之一的怕拉肚子,就是从这次东湖游玩吃了那个梨以后,落下的病根。

1985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审《军事大百科全书》,成书之前,主编周之同、姚夫、李维民三人向黄克诚请示:“林彪”的词条该怎么写?

时年已83岁的中纪委常务书记黄克诚,在病中约见了周之同、姚夫、李维民,并详细做出了指示——

“……你们的初稿里面只写林彪的履历和坏的一面,这是不对的。林彪的词条不能这么写,这样是无法向后人交代的。还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,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,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!

你们写人物志,要学习司马迁,他在《史记》里写了一大堆的历史人物,你们现在要用历史的观点,用历史学者的态度,去评价历史人物。

不能揪出一个人就把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了,不能只看一面,要看两面,要全面的观察,做出全面的评价,写出历史的真面目,不要受束缚,要打破束缚!

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,评价他的历史应分为两节。

一节是战争年代,另一节是建国以后,这样两方面都写明确,不含糊,才符合历史事实。

如果写林彪不提四野,写四野不提林彪,这样就会让党史军史写不完整,辽沈战役、平津战役就讲不明白。”

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