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4-08-23 14:31 点击次数:176
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
日本就是中国的一面镜子
但很遗憾
愚蠢鼠辈一直不屑于照这面镜子
01
日本原本国运昌盛,自黑船事件后,明治维新带来了日本巨大的变革,将其迅速从小农经济国家转变为新兴工业强国。在甲午战争、日韩合并以及日俄战争中,日本取得了几乎全胜的成绩,尤其在日俄战争中达到了国家历史的高峰。这场胜利不仅在人类文明进入殖民主义时代后具有里程碑意义,更标志着有色人种战胜白人文明并成为胜利国的首次案例。日本在此之后备受世界瞩目,被视为新兴霸权、东方灯塔和亚洲之光。甚至在甲午战争中落败的大清帝国都对日本抱以崇敬之情,派遣大批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。
然而,这些在留日学生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全心投入学习,私下里组织了各种社团,如兴中会、华兴会、同盟会等。这些社团的活动最终对大清帝国的覆灭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到了二战前,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提出了著名的“石原构想”和“满蒙生命线”理论,主张日本应该吞并满蒙地区作为战略深度,以弥补其国土狭小的劣势。在他的指导下,关东军发动了“九一八事变”,成功占领东三省。然而,石原进一步指出,日本在初步取得胜利后应该适可而止,全力经营伪满洲国,以避免过度扩张引发与美国的冲突。他强调,英美掌握着重要的战略资源,如石油和橡胶,只要日本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,英美很可能会默认伪满洲国的存在,因为这种情势有助于消除苏联南下的威胁。
对于中华民国,石原主张采取渐进的分化政策,通过资助中国境内的军阀反对蒋介石,逐步将中国打破成若干中小型弱国。他设想这些小国将依赖日本,从而构建一个大东亚共荣圈。然而,历史的进程并未完全按照石原的设想发展。
石原的战略构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令人深感震撼和警示。他以军人身份展现了前瞻性的战略眼光,坚决反对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,同时批判了“三个月灭亡中国”的冒进论。不过,他的见解并未得到认可,反而遭到军中人物东条英机的排斥,最终被迫退出军界。
如果日本当时采纳石原的战略思路,坚守满洲,通过谈判解决华北疆界问题(如1935年的何梅协定),全力抵御苏联的威胁,避免与美国交恶,不加入德意轴心国,那么历史或许会走向截然不同。在这种情况下,日本可能不会成为二战的失败国,而且台湾、东北、朝鲜等地区或许仍属于日本版图。
通过这一设想,我们或许可以想象,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,日本可能会成为亚洲的领军国家,代表亚洲加入联合国五常。但是,现实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,大和民族走上了侵略扩张的路线。这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巨大灾难,也让日本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和失败的阴影之中。
道路的选择即国运的选择,历史的决策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命运。
02
1941年12月7日,日本军队袭击了珍珠港,这一行动在战术层面上带来了短暂的胜利,但从战略角度来看,却是一个自取灭亡的错误决策。当时,日本已在中国战场陷入泥潭,却冒险与美国交恶,这种行为显然是缺乏理性和深思熟虑的,甚至可以说是疯狂而危险的。这让人不禁怀疑,当时的日本领导人是否缺乏基本的战略判断能力,他们是否只是被狂热和短视决策所驱使的“疯子”?
在做出决策时,尽管每个人都清楚其中的风险和可能的后果,但由于政治压力、个人利益、恐惧等原因,他们往往选择保持缄默,希望他人提出反对意见,而自己则选择随波逐流。这种“搭便车”的心态最终酿成了一个集体性的灾难性决策。
事实上,决策失误并非仅仅是个别最高决策人的问题,而是整个决策机制的问题。
当高层利益与底层利益发生背离时,往往会导致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和短视行为。这种疯狂且愚蠢的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罕见,它再次提醒我们,一个健全的决策机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至关重要。
1941年10月16日,近卫文麿突然宣布辞去首相职务,这一消息在日本政坛掀起了巨大的风浪。随后一天,天皇召见了东条英机,并出人意料地任命他为新任首相,这一决定甚至使东条英机本人感到惊讶。
在东条英机担任陆相期间,他所持的强硬对美立场一直是一个敏感问题。尽管他坚定主张对美采取强硬措施,但决策者们普遍认识到,即使日本陆海军联手,日本难以在与美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。
据统计数据显示,当时美国的石油产量是日本的500多倍,生铁产量是日本的20倍,铜产量是日本的9倍,铝产量是日本的7倍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美国的平均工业产量超过日本的74倍。一旦爆发战争,日本每年将损失约140万吨战舰,这远远超出了其补给能力。到了第三年,日本可能会失去所有民用船只。
近卫文麿出身于贵族家庭,他在政治上常表现犹豫不决,试图平衡各方利益。然而,陆军和海军为争夺资源和权力不断对近卫施加压力。而东条英机则巧妙地利用“反美”这一口号,赢得了广泛的支持。在当时的军国主义氛围下,“反美”被等同于“爱国”,这种道德上的合法性比任何逻辑都更有号召力。
在中层军官中,许多人支持东条英机。他们多为出身谦微、凭借个人努力在军队中获得晋升的人士。面对职业发展上的天花板,他们认为高层中的知识份子投降倾向派应当下台,以便他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。
自明治维新以来,日本陆军中的刺杀和政变行为被赋予了一种悲壮的色彩,这激发了许多军官毫无保留地投身于军国主义事业中。在决策层中,每个人都担心被这些激进的“狂热分子”误解或视为异己,因此无人敢于公开反对战争。在东条英机的强压下,近卫文麿起初选择了拖延策略。然而,东条英机却采取了最后期限的解决方式,使得近卫文麿不堪重压,最终选择辞职。
在时间压力下,近卫文麿最终无法承受压力,选择了辞职。他的辞职为东条英机上台扫清了障碍,同时也为日本未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。这一事件成为日本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近卫文麿(左)、东条英机(右)
03
任命东条英机为首相的决定似乎暗含着恶意,在传达这样的信息:“让你也尝试一下近卫文麿曾经承受的压力,看看你是否有勇气应对与美国开战的风险?”因此,一个本来可以追求和平的机会被轻易错失。
对于东条英机而言,成为首相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他深知,日本与美国开战将是走向毁灭的道路。然而,凭借他拥有的地位和智慧,他不应该如此轻率地做出决定。但有时候,人会在自我吹嘘中逐渐迷失,甚至开始相信自己的夸大其词。
事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“七七事变”之后。日本陆军一开始希望能够迅速取得对华战争的胜利,但事实上战争持续时间较长,导致物资和人力资源极度短缺,甚至连皇宫的铁栏都被拆除送入炼钢炉。
为逃避内部的责难和批评,有人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计划:进攻东南亚。该地区丰富资源,包括橡胶和锡,同时可能影响荷属东印度的石油供应并切断中国的物资运输线,以迫使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投降。然而,东南亚地区是列强的殖民地,美国不可能对此置之不理。
实际上,日本刚刚显露进攻意图,美国就立即做出反应,下令实施石油禁运。这一行动让日本陷入恐慌,因为他们的石油储备只能维持一年的使用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开始考虑尽快向美国屈服以寻求生存之道。
实际上,美国当时也曾试图与日本达成和平协议。罗斯福总统已决定对德国开战,他不希望与日本同时卷入战争漩涡。他希望通过展示美国的实力,并保持高尚的道德姿态,促成和平达成。
然而,东条英机首相更关注面子问题,他要确保自己“反美”的立场不受质疑。在谈判过程中,他运用复杂措辞,对细枝末节顽固不让。美国曾提出重大让步方案,但遗憾的是,这些方案未得到充分理解和接受。同样,日本在谈判末期也提出让步方案,但美国未正确理解。
直至日本军机起飞前,美日仍有和平协议可能。如果没有紧迫的倒计时,日本外交官或许能更有效推动和平进程。罗斯福总统甚至赞扬他们努力,表示“朋友间总有商谈可能”。然而,斡旋者来栖很清楚,时间所剩不多,和平希望正逐渐消退。
同样地,如果日本方面能在面子上做出一些妥协,他们本可以收获更多的实际利益。然而,如何向国内的“战狼”们解释这一决策,成为了一个难题。既要“里子”又要“面子”的结果,最终导致了两者都未能如愿以偿。
04
在冲向战争的进程中,日本有多次机会踩下刹车。
首先裕仁天皇,作为反战派,甚至遭遇暗杀。面对战争提议,他的反问令将军们无言以对。然而,自明治维新以来,天皇从未否决内阁意见的传统束缚了他,最终选择了妥协。
其次,海军方面的山本五十六是坚定的反战派,却缺乏直接反对上级决策的勇气。他提出的“要打赢就先动手”实际上更注重备战,而在反对错误决策方面显得无力。内阁会议上,海军竟然压缩了严重预测数据,声称能弥补损失。当问及为何如此乐观时,负责人称:天皇会否决此计划。
第三,东条英机虽以反美口号拉票,内心或许不完全认同。权力集中后,面对利好消息和“偷袭珍珠港计划”,谁也不敢否定。他用口号绑架了日本,而口号也反过来绑架了他。
第四是外交官如来栖、野村等,在国际社会享有声誉,坚决反对战争。然而,过于谨慎,宁眼看国家沉沦,不主动阻止战争。
此外,自由派力量反对战争,但在政府和民间无人支持成为摆设,未能实质影响国家命运。
大正时代,日本社会经历了一个由自由派主导的政治氛围,给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开放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自由氛围逐渐被一种日益加剧的敌意所覆盖。
当时,日本经济正在迅速增长,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变动异常剧烈。然而,上层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导致广大民众感到自己的利益被忽视和剥夺,内心积聚了强烈的不满。在缺乏有效的政治表达途径的情况下,这种不满逐渐转化为对外界的仇恨,成为他们释放不满情绪的出口。
在教育机构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,“爱国主义”成为了一种极端的思潮,它扭曲了人们的认知,让人们透过这面扭曲的镜子看到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日本,而对外界的仇恨则成为了这种“爱国主义”的支撑。
在这一情况下,日本民众开始将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归咎于“卖国贼”,特别恰好那些崇尚西方思想的自由派成为批评的对象。尽管首相近卫文麿是由自由派领袖西园寺公望提拔上来的,但随后两人在政治观点上产生了分歧。
尽管近卫和西园寺都不赞成战争,但他们的立场和理由却完全不同。近卫认为,从实力角度来看,开战注定失败;而西园寺则坚守“在万国之上仍有人类”的价值观,坚决反对出于国家利益而牺牲道德准则。
事实证明,西园寺的预见是准确的。在偷袭珍珠港决策中,高级官员都以功利主义出发,未从道德角度提出异议。这种缺乏道德高度的决策最终导致了日本的失败。
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:为何西园寺的自由主义观念在日本没有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呢?
西园寺公望
05